首页 > 获奖作品 >实用性村庄规划引领和美乡村建设——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示范区实用性村庄规划 (2021一2035年)设计

实用性村庄规划引领和美乡村建设——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示范区实用性村庄规划 (2021一2035年)设计

2024-07-25 17:40:23

作品名称:实用性村庄规划引领和美乡村建设——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示范区实用性村庄规划 (2021一2035年)设计
创作人员:辛向阳、刘申、穆战强、李晓阳、李天伟、杨森、丁涛、李茹、孙遥、和雪、黄鑫、尹龙辉
指导老师:
主创人员所在院校/单位: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赛届数:第三届
赛道:村庄设计
获奖等次:三等奖

图片1.jpg

作品简介

大邹庄示范区村庄规划是河南省探索连片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以一个发展优势强的村庄,带动周边三个村庄,共同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样板区。

在编制过程中,建立连片村庄之间相互联系,形成连片发展共识。通过规划构建了统一的村庄标识和指标体系,注重打破村庄间行政边界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村庄之间资源要素共享,做大做强村庄产业。优势互补保证村庄产业用地,将村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形成规模化经营。第一产业提档升级,基本农田区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非基本农田区发展为旅游服务的特色果蔬种植。第二产业积极引入,依托传统烟叶种植,积极发展烟草加工,植入研学功能;依托特色果蔬,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第三产业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打造1-2日游的红色教育环线和3-7日游的研学观光体验游。构建连片村庄特色治理制度,规划成立大邹庄乡村振兴联合党委,下设五个联合党支部,推进大邹庄示范区的振兴发展。

通过规划实施,草莓、苕尖等千亩设施农业已经落地见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示范区村民收入。结合江山论、移民文化等当地特色资源,规划设计的景观小品,目前已经施工完成,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游玩。

创作思路

通过大邹庄示范区村庄规划编制,主要为解决欠发达农区连片村庄规划面临的困境。一是村庄间联系不紧密,一体化基础差。欠发达农区村庄,在乡村治理、项目实施等方面都是侧重于单个村庄考虑,很少统筹考虑几个村庄一起的连片发展。二是产业面临用地困难,发展后劲不强。用地困难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无一般耕地可用。水寨村因永久基本农田围村,村庄既无新增建设用地安排,也无一般耕地可用,导致草莓种植项目迟迟无法落地。另一方面是仅有的一般耕地难以利用。下孔村、孔北村利用本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产业布局,因地块破碎、村民意愿、政策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导致项目无法落地。三是村庄人口外流严重,发展活力不足。着城镇化的推进,欠发达农区村庄人口外流严重,留在村庄的多为老人和孩子。近几年,大邹庄示范区人口外流严重,邹庄村近年虽有回流趋势,但流出大趋势并未完全改变。四是乡村治理模式单一,统筹推进困难。目前很多地区进行连片村庄规划,但还是各自村庄进行单独管理,对于连片发展缺少统一认识,很难将后期规划项目统筹推进实施。

对于欠发达农区连片村庄规划编制的反思,一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对连片发展认同感。空间规划体系下,欠发达农区连片村庄规划在编制初期需树立“连片”发展导向。村庄规划内容里要重点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探索适合欠发达农区的管理方式。连片村庄规划后期规划成果实施,需要统筹各个村庄利益,合理布局谋划项目。二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提高规划成果针对性。准确把握欠发达农区乡村特色、地域特征、农村实际、发展现状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设计,对不同类型的连片村庄制定有针对性规划措施,不搞一刀切。尊重乡村山水格局和自然脉络,延续村庄传统空间格局和建筑布局,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加强农村建房设计引导,避免千村一面。根据资源禀赋,针对性谋划村庄产业项目。三是鼓励村民参与,共同编制完成连片村庄规划。连片村庄规划编制时要紧紧依托村党组和村民委员会开展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通过共同参与,使连片村庄规划编制成果更加符合村民需求,真正指导村民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连片村庄管理机制,避免“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出现。

作品应用场景

1、保障产业用地。通过大示范区村庄规划,保障产业发展,大棚草莓种植产业项目落地实施,草莓种植产业已经带动周边村庄近百人就业,且成为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2、统一村庄logo标识。标识设计由江山论、燕归来、五星红旗、南水北调等元素组成。整体组合一起的形状为南水北调流水的波纹,表明示范区的发展将一直奔涌向前,总体又是“江山论”的意形。

3、荷塘月色节点。整理现有荷花池水面,分区换植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清理现有过密的荷塘,增设水上观景栈道,将现有小木屋和栈道改造成可游可赏可品的水上观赏平台。

4、“江山论”节点。“江山论”是这首乐章的小高潮。作为团队游的重要节点,设置一处观景平台,对景设置了一处“江山论”主题雕塑。涌泉”节点街道提升。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切入点,通过雕塑及“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图”来表现也体现移民的伟大奉献精神;涌泉雕塑采用活水的形式与地刻水渠形成循环,寓意着源源不断的水源供给以及受水区对供水区的支援。

5、移民文化广场。以“移民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时间轴线和空间轴线来体现我们移民的伟大奉献精神;移民文化互动墙以照片对比、笑脸墙的形式展示,村民移民后的幸福生活。

包含的中国乡村文化元素及作品设计过程中的农民参与度

在”燕归来“节点,将习主席来此处考察并吟诵诗句事件进行展板展示。将此处打造成一个可以歇脚、拍照打卡、聊天的场景景观小品。屋檐下燕窝旁燕妈妈正在哺育小燕子、乡土味十足的青石长板,“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老母亲雕塑形象,整体打造一种浓浓的乡愁气息,让游客忍不住驻足,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期盼回乡。

在“节节高”节点,以总书记 “芝麻开花节节高”讲话为切入点,以“芝麻杆”为载体,采用彩绘的形式表现移民过程和变化。芝麻杆分别代表2011年移民前、2011年移民新村建设、2015村企进驻、2021总书记视察,芝麻叶上以照片的形式展示邹庄村的变化。

高标准成立项目组,项目组涵盖城乡规划、区域经济、风景园林等专业设计师;9月份,项目组赴示范区开展实地调研,与乡镇领导开展座谈访谈2次,召开村两委和各村组代表座谈会4次,发放调查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303份,问卷有效率97.12%10月份形成规划初稿,并多次汇报对接修改,并将初步成果在村委张贴,发放到村庄规划群里征求村民意见。作为创新,在项目开展中,在邹庄小学开展了“我心中的家乡”绘画比赛,同时,参与中秋晚会活动,征求老年人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设计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大邹庄示范区村庄规划,作为连片村庄规划,面临着主要难点两个。一是村庄间联系不紧密,一体化基础差。在欠发达农区,村民之间的联系多是通过“血缘”关系,由于村庄和村庄之间多是不同姓氏,“血缘”关系不突出,多是单个行政村独立发展,导致相互之间较为孤立,村与村之间的联系度薄弱,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差。二是产业面临用地困难,发展后劲不强。水寨村因永久基本农田围村,村庄既无新增建设用地安排,也无一般耕地可用,导致草莓种植项目迟迟无法落地。下孔村、孔北村利用本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产业布局,因地块破碎、村民意愿、政策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导致项目无法落地。三是乡村治理模式单一,统筹推进困难。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村民进入城市生活,受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品即个体意识、功利意识及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单一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村庄逐渐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对于连片发展带来更大挑战。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外出务工的青年对于居住地的政策变化越来越关注,而对于自己家乡的建设却很少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会督促村民自治组织或者村委会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些现实状况对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解决面临问题,建立连片村庄之间相互联系,形成连片发展共识。通过规划构建了统一的村庄标识和指标体系,注重打破村庄间行政边界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发展。村庄之间资源要素共享,做大做强村庄产业。优势互补保证村庄产业用地,将村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形成规模化经营。第一产业提档升级,基本农田区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非基本农田区发展为旅游服务的特色果蔬种植。第二产业积极引入,依托传统烟叶种植,积极发展烟草加工,植入研学功能;依托特色果蔬,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第三产业构建旅游环线,打造打造1-2日游的红色教育环线和3-7日游的研学观光体验游。构建连片村庄特色治理制度,规划成立大邹庄乡村振兴联合党委,下设五个联合党支部,共同推进大邹庄示范区的振兴发展。通过规划实施,草莓、苕尖等千亩设施农业已经落地见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示范区村民收入。结合江山论、移民文化等当地特色资源,规划设计的景观小品,目前已经施工完成,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游玩。

 

作品已于202210月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