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中国•蜀山马拉松文化博物馆坐落于“中国马拉松文化发源地”——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马岗村小岭南,占地700平方米,以红砖作为建筑主体,将欧洲的城堡和江淮地区的圩堡结合起来,在建筑形态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馆内陈列着2000多件马拉松藏品,其中”八百流沙极限赛奖杯”尤为珍贵,它的捐赠者是中国超马纪录保持者梁晶。
博物馆分为马拉松起源与发展、安徽马拉松两大部分,参观者除了能看到希腊战争马拉松战役的典故,还能了解到1957年12月22日中国马拉松第一人张亮友在合肥参加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测试赛,以2小时52分34秒6的佳绩,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个马拉松记录。合肥因此成为新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源地。
创作思路
(一)创意策划
马拉松博物馆的创意核心是为游客打造一场沉浸式的马拉松体验。从一进入博物馆,游客就仿佛置身于马拉松比赛现场的节奏。在入口处设置跑起线,游客可以像真正的马拉松一样参赛者同样横跨起跑线,开始他们的参观之旅。
此外,博物馆的展览区域设计成了一个迷宫,游客需要穿越不同的展览来完成整个比赛,每个展览都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马拉松式发展。而在马拉松博物馆的外面,就是大片草坪,可以进行运动训练。附近还有专为马拉松定制的彩虹赛道,在这里可以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
(二)设计思路
在建筑形态上,将博物馆建筑主体采用了红砖结构,将欧洲城堡和江淮地区的圩堡融合风格融合在一起。这种设计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博物馆增添了独特的建筑魅力。
在内部展陈上,博物馆内部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马拉松起源与发展”和“安徽马拉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马拉松运动的历史沿革及广大跑友的马拉松情结。既可以回溯历史,感受马拉松的文化魅力,亦可展望未来,传承马拉松运动精神。
在典藏珍品上,博物馆收藏了2000件与相关马拉松的珍贵文物和藏品,其中包括中国超马纪录保持者梁晶的”八百流沙极限赛奖杯”。
(三)方案亮点
1、绿色建筑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红砖等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减少了能源消耗。此外,周边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也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教育与互动
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展览场所,还注重教育和互动。在展览中,安排了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模拟马拉松比赛,感受运动的乐趣。此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马拉松相关活动的宣讲会和活动,为社区和学校提供教育资源。
3、文化传承
马拉松博物馆旨在传承和弘扬马拉松文化。在博物馆内,可以大量看到关于中国马拉松历史和合肥马拉松发展的资料和藏品,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马拉松精神的认同感。
4、互动元素
博物馆注重互动体验,为游客提供了多种参与方式。在展览中设置了体育模拟区,游客可以通过跑步机模拟马拉松比赛,享受运动的乐趣。此外,还有虚拟现实体验,让游客可以在虚拟马拉松上跑步,身临其境地感受马拉松比赛的激情。现场还设置了互动屏幕,游客可以了解自己在模拟马拉松比赛中的成绩,并与朋友分享。
作品应用场景
1、教育和学术研究
马拉松博物馆将成为教育机构和学术的重要场所。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深入了解马拉松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博物馆还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资源中心,提供有关运动科学、健康生活和体育史的信息。
2、运动训练和比赛场所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览场所,还可以用于运动训练和比赛准备。运动员可以在博物馆内使用模拟跑步机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体能和耐力。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定期进行运动训练和比赛准备。举办马拉松比赛,吸引全国和国际参赛者前来参加,促进体育交流和竞技发展。
3、文化目的地
博物馆将成为合肥市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游客可以前来参观,了解中国马拉松旅游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博物馆建筑的美丽和风景。马拉松博物馆还可以与其他景点和文化设施联动,推动合肥市文旅发展。
4、特殊活动和展览
馆内还可以定期举办特殊活动和展览,吸引不同群体的观众。例如,可以举办马拉松艺术展览,展示与马拉松博物馆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及举办马拉松主题讲座和座谈会。
5、文化交流与合作
博物馆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展览,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包含的中国乡村文化元素及作品设计过程中的农民参与度
1、包含的中国乡村文化元素
(1)建筑元素。还原乡村面貌,打造乡野氛围。设计汲取了江淮地区的传统建筑元素,如红砖墙和花墙,以及城堡的外观特征。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共融,也凸显了中国乡村的独特的韵味。
(2)传统工艺的传承。部分展品和装饰物品是当地农民手工制作的,如竹编工艺品、儿童作品等。通过售卖这些手工艺品,支持当地手工业的传承。
2、作品设计过程中的农民参与度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安徽农道在多年乡建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六让之道”,提升农民参与度。
(1)在设计、建设阶段,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保留当地老建筑、老风貌,并在功能业态上,做到旅居融合,既服务游客,也服务村民。
(2)打造“四百工程”。打造“四百工程”计划,培养“百名工匠”、“百名职业经理人”、“百名管家”和“百名乡村管理者”,为返乡农民提供回村就业创业的机会,为村庄发展储备人才。
(3)带动村民创业。带动周边村民创业致富,开设农家乐、民宿等。
(4)参与合作社。农民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麦田种植和合作社分红等。
(5)孵化新农人。打造直播基地,鼓励当地村民、乡村管家等通过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分享乡村生活,学习直播、电商。
设计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1:文化融合。马拉松博物馆的设计要融合中国乡村文化和马拉松运动文化,在形态和内涵上结合了,如何将两者有机集合,对设计师是一个挑战。
解决1:采用融合式设计。在建筑形态上,将欧洲的城堡与江淮地区的圩堡元素相结合,体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展览内容上,通过分板块,分成马拉松的起源与发展和安徽马拉松两大部分,满足不同文化元素的需求展示,同时也能够在社区地引导游客参观。
难点2:交通停车。博物馆位于蜀山区,需要解决游客的交通停车问题,尤其是在特定节假日和赛事期间,人流量放大。
解决2:设计周边交通规划。在北面下沉广场的东边设计台阶次出入口,并在二层顶部增加天窗来满足采光需求,提供额外的出入口。主要入口作为设置步梯和残疾人坡道,周边设置临时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对下沉广场与地面对接处设计红砖花墙,起到保护和美观作用,同时扩大下沉广场以满足人流需求。
作品已于2020年5月投入使用